中心简介 |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是区域与行业内在需求驱动的结果。2006年武钢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武钢-武科大新材料研究院”。2008年武钢投入2500万元共建“华中科技大学-武钢联合实验室”。2009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等签订了“关于建立汽车轻量化用钢合作推进机制的框架协议”。自此,形成了以汽车用钢、海洋用钢、桥梁用钢、电工用钢等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为主要目标的四方协同体。 2010年起,将研究院扩展为“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国际钢铁研究院。武钢每年投入研究院运行经费500万元、研究院面上项目预算经费1000万元,重大项目经费另行逐项审议。2012年7月定名为“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武钢与武汉科技大学协议投入3000万元用于中心建设。2012年,湖北省正式认定为“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教育部正式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2011计划)。 中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解决经济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体制机制。中心瞄准区域与国家的钢铁¾汽车¾桥梁¾船舶¾海工¾装备领域高性能钢的重大需求,加强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2017年,利用中西部计划1.1亿元、武钢3000万元以及湖北省协同创新专项资金8000万元,建成了协同创新大楼(钢铁楼),形成了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创新发展的区域引领阵地。 近年来,中心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湖北省JD计划项目10余项,省部级和企业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中心申请与授权了200余项技术发明,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荷兰专利10余项,国际专利授权5项。 中心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2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与武钢共同研发的“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术发明及应用”200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海洋、建筑、桥梁等领域;与武钢、北京科技大学、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开展了大跨度铁路桥梁钢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在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等国内重大桥梁工程上取得成功应用。与宝钢、湘钢、南钢共同研发的“极地严寒环境用海洋工程厚钢板发明及应用”2021年获得了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产品成功应用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工程(该工程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海外实施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也是全球在北极开展的最大液化天然气工程)。 |